首页 > 最新动态 > 缝机青年后备军之“零时差”的淬火——记全国缝制机械数控大赛幕后(下篇)
最新动态
缝机青年后备军之“零时差”的淬火——记全国缝制机械数控大赛幕后(下篇)
2025-08-281

图片





场景一




专业眼光审视大赛跃迁


对话人物】 

苏军强(江南大学副教授、大赛评委)

徐   斌(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赛评委)

李慧锋(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控研发工程师、大赛技术指导)

顾云鹏(天津再登高智能制造有限公司CAD技术总监、大赛技术指导)

戴林华(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emCAD产品经理、大赛技术指导)



作为两次参与评审的专家,本届大赛相比有什么不同? 


苏军强:最直观的进步体现在赛项设置的拓展与赛事组织的优化。从单一赛项发展为三大赛项,吸引了更多元的专业和院校参与,赛事规模与影响力显著扩大。协会与赞助单位对赛程的规划张弛有度,节奏把控得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赛前培训有效消除了学生的恐惧心理,通过公布考题范围与形式,极大激发了选手的参赛信心与热情。


徐斌:大赛内容得到了实质性丰富。新增的裁床排版与刺绣机项目,极大地增强了对服装生产全流程的覆盖,使竞赛更贴近产业真实场景。这不仅让高校师生更深入地了解了服装机械与工艺,也吸引了更多学校参与。同时,参赛学生的整体水平较上届有明显提升,部分连续参赛的同学展现了良好的成长性与稳定性。  


大赛突出的关键词是?

李慧锋:升级!赛事组织的专业化与规范化程度迈上了新台阶。评分体系更为科学、细化,多维度的考核指标确保了结果的公正与权威。更重要的是,选手们准备得更加充分,所展现出的技能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反映出大赛品牌吸引力不断增强,正汇聚行业内最优秀的年轻技术人才。


苏军强:“产业级全流程贯通”。赛项从单一技能点扩展为覆盖设计、裁床排版、刺绣、缝制三大赛项,首次把服装生产真实链条完整搬进赛场;组织端用赛前培训、节奏化赛程和细化评分体系,保证每一个环节都与产业节拍对齐;学生端则表现出对整条流程的深度理解与熟练操作,连续参赛者更是展现出稳定成长。这种从单一比拼到产业级全流程贯通的跃升,使大赛真正成为衔接高校与行业的标杆平台。


从赛场表现看,院校人才培养与一线生产实践之间存在哪些差距?


徐斌:差距确实存在。例如在PLC编程环节,竞赛多侧重于实现核心功能,而对安全联锁等至关重要的工程实践要素涉及较少。此外,目前的仿真形式与真实设备运行带来的感知效果仍有差距。竞赛中使用的部分软硬件平台与行业主流应用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与生产的前沿对接。


李慧锋:核心问题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比重失衡。学生接触真实生产环境、处理复杂现场问题的机会有限,导致其应变与实操能力不足。弥补这一差距需要校企深度协同:请进来——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教学;走出去——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车间。同时,院校的教学设备投入需紧跟企业技术发展,营造高度仿真的实训环境。


顾云鹏:差距具体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软硬脱节”,学生精通软件操作却对设备工艺参数(如裁床切割损耗)缺乏认知;二是缺乏成本与效率意识,例如在排料时过度追求理论利用率而忽略生产效率。建议通过校企联合开发融入真实案例的课程、更新迭代实训设备、并建立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的机制,将一线经验反哺教学。


有何意见与建议? 


苏军强:第一,坚持并优化赛前预演和培训机制;第二,建立对参赛院校的定期回访制度,哪怕是通过线上方式,持续收集反馈;第三,考虑设立最佳组织奖等奖项,激励院校的持续参与和组织热情,保障大赛的活力与延续性。


徐   彬:希望大赛能成为校企协三方深度融合的桥梁。可以通过组织更多技术交流会、企业游学等活动增进了解。在竞赛呈现上,极力推荐将真实缝纫机等设备引入赛场,或至少播放高质量的工作视频,让学生对其编程和控制的对象有最直观的认识。


李慧锋:赛后可为优秀选手与企业搭建精准的对接平台,这既帮助学生规划职业发展,也为企业输送了急需的优质人才。期望大赛能持续迭代升级,汇聚更多力量,一届比一届办得更好。


顾云鹏:建议引入更复杂的“生产环境模拟”环节(如设备突发故障)以考验学生的应变能力。邀请更多来自企业的技术专家担任评委,从方案落地性角度进行评判。此外,强化赛后跟踪,尝试将优秀作品进行小批量试生产,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设计转化为实际产品,极大提升其职业成就感。


戴林华:本次将刺绣机纳入赛项是一次成功尝试,有效推动了该领域技术关注与人才培养。在实际调试中,深刻感受到数控参数与艺术效果精准匹配的挑战,这正是技术与工艺结合的魅力所在。未来可吸引更多服装专业学生参与刺绣制版,并强化选手与企业的对接环节,使大赛始终与产业前沿需求同频共振。





场景二




凝聚行业力量,共筑人才生态

对话人物】 

茹水强(北京大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高接枝(天津再登高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为大赛的重要支持方,企业参与的初衷与目的是什么? 


茹水强:作为中国缝制机械电控领域的首家上市公司,大豪深耕行业近四十年,以发展民族产业为己任。我们深切体会到行业对高素质数控技工的迫切需求。支持大赛,是我们履行社会责任、回馈行业的方式。我们希望通过协会的组织和大赛的平台,调动各方资源,掀起学习数控技能的热潮,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高接枝:再登高团队源自行业,推动行业工艺、技术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不变的初心。冠名本届大赛,正是为了给行业集聚和选拔专业数控人才,同时借助这个高规格平台提升品牌影响力,为我们未来服务更多客户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豪是第二次冠名了?

茹水强:实现产学研联动,实现多方双赢局面,正是大豪三十九年深耕行业的初心所在。第二次冠名,我们不再只是赞助商,而要成为“长期合伙人”:把最新一代的电控系统、最一线的工艺需求、最真实的故障案例,提前搬进课堂和赛场;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直接送进我们的研发中心、生产车间,乃至全球服务网络。持续冠名,就是持续深耕播种——让每一届大赛都成为行业数控人才的“量产引擎”,让“大豪杯”不仅是一块奖牌,更是一张直通产业未来的通行证。


提供了哪些支持?

高接枝:再登高为大赛提供了资金、软件系统、全程技术保障以及赛前培训等支持。期望协会能进一步加大赛事推广力度,吸引更多顶尖院校参与,真正实现为行业选拔和输送优秀专业人才的目标。


茹水强:大豪科技的支持是全方位的:一是积极参与大赛策划与组织工作;二是深入高校调研,确保赛项设置科学;三是免费提供了30套比赛专用数控系统作为硬件平台;四是为所有参赛团队提供了免费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培训师生达XX人次。


行业在数控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哪些挑战?

茹水强:核心挑战在于高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这已成为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瓶颈。数控技术极强的应用性要求必须进行充分的实践训练。长远来看,必须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使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标企业需求。大豪希望以大赛为纽带,与院校、企业构建“行业协会-院校-人才-企业”四位一体的协同平台,通过产学研用结合,共同打造一个有利于人才培育、选拔和输送的良性生态圈,赋能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高接枝:挑战在于,纺织服装行业对顶尖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依然不足,目前参赛院校的专业集中度较高,在数控领域的优势并不突出,导致人才选拔的基数和质量受限。建议扩大选拔范围,面向所有工科强校,吸引计算机、电子、物联网等更广泛专业的优秀学生加入我们行业。同时,可以适当提高大赛奖励额度与知名度,以“重赏”吸引“勇夫”。




场景三




以赛促融,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对话人物】 

杨晓京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



 协会如何看待本届大赛的意义?


本届大赛是推动行业高素质人才培养、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数控技术作为缝制设备智能化的核心,其人才储备直接关系到行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大赛不仅是一个竞技舞台,更是一个连接“院校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关键枢纽。通过真实项目驱动、企业真题实践,我们希望能够有效破解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难题,为行业提前选拔和储备一批精通技术、善于创新、贴近一线的青年力量。


大赛对推动“学以致用”、促进理论实操结合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大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推动”上:一是推动教学内容更新。竞赛题目源于企业实际痛点与技术前沿,促使院校关注行业动态,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先进技术紧密结合。


二是推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限时任务、多维评分和实战环境模拟企业场景,锻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赛代练”有效补充和提升了传统实验实训教学。

 

三是推动教育评价标准丰富。大赛评分不仅关注结果正确性,更注重方案的经济性、创新性和可落地性,为院校提供了更贴近产业的实践能力评价标准,推动教学从“纸上谈兵”向“真刀真枪”转变。


对于未持续以大赛为抓手,加强产学研合作,有什么希望?

一是希望院校进一步敞开校门,将大赛资源反哺日常教学。积极引入行业标准、企业案例与技师资源,开发“赛课融合”课程,共建贴近生产一线的实训基地,让大赛效益惠及更多学生,实现“以点带面”。 

二是希望企业更深入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共同制定竞赛标准、提供设备技术支持,到开放实习岗位、参与课程设计,直至吸纳优秀人才。请将支持大赛视为对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战略投资。


三是希望参赛同学珍惜这一实践机会,不仅比拼技能,更要理解背后的匠心精神与工程思维。立志将先进技术带到生产一线,成为既懂理论又精实操的新生代,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协会将继续发挥平台搭建者作用,担任资源整合者与创新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优化大赛机制,深化产教融合,与各方共同构建院校育才、企业用才、行业聚才的良性人才生态,为缝制机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人才动力。


后记  

缝制机械行业的创新与传承从未止步。我们欣慰地看到,协会、企业、院校正以大赛为纽带,凝聚共识、协同发力,逐步构建起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新生态。从院校课堂走向产业一线,从理论构思迈向实际生产,一批具备扎实技艺与工程思维的青年后备军正在快速成长。这不仅是一次竞赛的成功,更是一个行业在人才培养机制上的深刻变革。以赛促融、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中国缝制机械行业正以坚实的人才根基和持续的创新活力,稳步走向更高质量、更智能化的明天。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