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动态 > 缝机青年后备军之“零时差”的淬火——记全国缝制机械数控大赛幕后(上篇)
最新动态
缝机青年后备军之“零时差”的淬火——记全国缝制机械数控大赛幕后(上篇)
2025-08-151

编者按——

“培养缝机人才、助力数字发展”!2025年全国高校缝制机械数控设计大赛战幕已启,一场跨越六城、鏖战百日的“智造”较量正酣!

赛事直击缝制数控设计前沿,紧扣行业人才需求脉搏,重磅设置三大实战项目全面考验选手的专业功底、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即日起,我们带您将直击赛场,零距离捕捉这场智慧碰撞的鲜活声音与真知灼见,上篇我们来听听师生如何说。




场景一



老师:把“企业真题”搬进 90 分钟  

对话人物】 

李爱红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  

韩军良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   岑    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服装专业带头人


首次参赛初衷是什么? 


李爱红:一句话——让课堂和产业“零时差”。大赛口号是“培养缝机人才、助力数字发展”,正好击中我们学院“产教融合、服务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靶心上。学生只有直面PLC 调试、CAD 制版这些真实需求,同时打通与龙头企业(如大豪科技、再登高)的就业对接通道才能从“会考试”变成“能上岗”。  

带学生打这场“数控赛”想达成什么目标?

韩军良:以竞赛为“支点”,可以撬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产业对接、学科发展” 的多重目标,最终实现 “让学生成长为行业需要的技术骨干,让专业扎根于产业发展的土壤中” 的教育使命。说到底,这场比赛不是终点,而是我们将课堂理论教育深深扎进产业土壤,让学生可以真正成为企业争抢的技术骨干,实现学以致用,这才是教育开花结果的目标。

组织参赛做了哪些准备?

李爱红:

一方面是梯队作战按大赛三大项目(PLC编程、刺绣CAD、裁床排料)组建跨专业小队,教师+企业工程师双导师领队;二是模拟实战。赞助企业搭建本地化竞赛平台,企业导师驻场辅导,确保训练环境与赛场无缝对接校内导师强化时间管理与抗压训练;三是资源加持联动全国产教融合共同体,调用行业工艺数据库优化排料算法。

备赛最大的坎儿?  

李爱红:技术适配。赛题要求90 分钟完成工业缝纫机PLC调试、刺绣针法设计或裁床排料优化,对学生实操速度和应变力是极限挑战。但校内设备与企业级系统(如大豪emCAD Pro)差距大,学生只能在电脑上“纸上谈兵”,一个月里连真机都没摸过缺少运行设备实践。跨专业整合也是硬骨头像裁床排料,既要懂放码逻辑、面料利用率,还得精熟CAD操作,单靠一门课根本罩不住。

韩军良:备赛本质是“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的过程,就好像“见招拆招、越打越强”。但现实的挑战也是真实存在:课堂教授的是西门子PLC,而赛场却指定三菱系统,两者在指令集、编程风格乃至调试习惯上的差异,令学生常常在“会”与“能用”之间陷入一定。指导教师投入十二分的耐心进行,更棘手的是,设备、材料、场地和资金的限制,加大了技术实现的难度

收获呢? 

李爱红:学生能力“三级跳”高强度模拟训练逼他们从“套理论”转向“解难题”。比如排料环节,我们团队的面料利用率优化已达行业水准;刺绣针法设计也因创意获赞。行业资源“反哺课堂”: 协会的技术标准、企业案例已融入新课程,我们计划增开2门选修;评委的犀利点评更是优化实训的“金钥匙”。

王岑:学生编程能力飞跃式提升。老师更是“教学相长”的深度实践不仅更新了教学能力,了解了行业技术前沿,体验了师生并肩作战的共鸣,更重新理解了专业教育的真谛。竞赛倒逼我们打破传统课本-课件-实验报告 的教学闭环,构建起以真实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体验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工程思维引路人”的成就感。

大赛如何“搅动”教学未来怎么变?

李爱红:一是暴露教学盲区传统课程侧重单机操作,而赛题要求综合工艺适配(如刺绣针法艺术性与机器兼容性平衡),倒逼课程融入“设计-生产-验证”全链条视角;二是认证教学实效大赛评分维度(如面料利用率、针法合理性)成为评价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标尺;三是教学融合路径我们将开发“赛课融合”模块PLC调试、裁床排料等赛项拆解为必修实训单元,匹配企业认证标准开设“柔性制造创新实验班”,以大赛设备为教具,分阶培养数控系统开发能力;四是评价体系革新。我们将引入“竞赛式考核”期末实践项目参照大赛规则(限时任务+多维评分),提升学生实战素养。

王岑:大赛有力打破了理论灌输实践应用的壁垒,驱动教学模式、内容、评价体系革新,真正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竞赛对学生知识整合、问题解决、创新思维的综合锤炼,远超课堂单一考核,直指培养“综合型技术骨干”的核心目标。

韩军良:竞赛的核心内容(如缝制机械结构原理、数控系统设计、参数调试、故障诊断等)往往直接对接行业前沿需求,可将其拆解为教学知识点,填补传统教材的滞后性。竞赛的核心价值在于“实战性”,可将竞赛的项目流程、操作标准转化为日常实践教学的 “标准化训练模块”,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

竞赛中暴露的学生共性问题(如“数控调试能力不足”“对缝制工艺理解片面”),可直接作为教学优化的依据,实现 “以赛促教”。竞赛往往链接行业资源(企业技术专家、行业标准、前沿设备),这些资源可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竞赛中的团队协作经验也可融入日常教学。

竞赛不仅是技能比拼,更强调创新意识、抗压能力、工匠精神,这些素养可通过教学细节渗透。将缝制机械数控设计竞赛经验融入教学,本质是实现“三个转变”: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建构”,从“单一学科”到 “跨界融合”,从“课堂模拟”到“行业实战”。通过内容重构、实践强化、反馈优化、资源联动,既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培养其适应行业需求的创新与协作能力,最终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育人目标。

对大赛有什么建议

李爱红:技术资源“早补给”。盼望协会联手企业开放设备云平台,让院校初赛前远程“热身”,缓解设备差异导致的备赛压力增加排料逻辑、对格技能等练习案例,建立可复用资源库。另外可以用激励”再加一把火,比如“工艺创新奖”,鼓励针法设计、排料算法等方面提出专利级方案。

王岑:建议大赛进一步强化“真刀真枪”的工业级标准,将服装CAD这条服装制造业的命脉,打造成锤炼学生核心技能的“主战场”。 希望比赛能更严格地模拟生产一线的严苛流程,设定明确且高精度的评判标准,彻底淘汰学生心中“差不多”的想法,代之以“分毫不差”的工匠追求。让大赛这个“熔炉”的温度更高、淬炼更彻底,不仅把理论知识锻造成实战绝活,更要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熔铸进学生的职业基因里。




场景二



学生:把“不会”写成“会”的剧本  

对话人物】 

皋旺、刘世杰、王一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数控243A班学生

叶松博黄俊儒台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学院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

刘家满、陈洁婷: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    23服装设计与制作预备技师4年1班学生


第一次参赛,最难忘的是什么? 


皋旺参赛项目:裁床排料“布不够”。练习时面料利用率老卡在 82%,怎么排都掉点。后来我们把裁片旋转 0.5°、1°一点点地试,甚至把布纹当“迷宫”走比赛当天心里一横——结果排放利用率到了 85.7%,悬着的心就落下了,信心一下子爆棚了。那一刻我明白:数据不是算出来的,是磨出来的。也只有参加这样的比赛,自己在服装CAD方面实操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听说你是“零基础”? 

刘世杰

参赛项目:刺绣CAD对我来说这是一次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因为数控CAD 和服装 CAD 完全是两种“语言”,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学习服装CAD。“会操作”进阶到“懂原理、能优化”,我领会到一个道理:专业技能的提升没有捷径,唯有在一次次试错中总结,在高标准的要求下打磨,才能真正实现从“新手”到“能手”的跨越。简单说,大赛让我从“想做数控工作”,变成了“知道怎么一步步做好数控工作”,目标更具体,脚下也更踏实。

挑战很大吧?

王一润(参赛项目:PLC编程比赛实操真是最好的老师!备赛时,PLC底层原理吃不透,编程逻辑像打结,流程不是罢工就是卡壳。在比赛的过程中,也突发状况:在自动工作流程当中,两个执行机构需要间隔一定时间闪烁,当时没有任何思路,直到想起指导老师教给我的方法,做一个虚拟点当作是循环机构的条件,模仿他的思路,最终实现功能。比赛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战是最好的历练,让我对深耕工业机器人信心倍增,也让我瞄准自动化方向:钻研数控设备、夯实技术根基、培养临场应变力和创新思维。

实战感觉怎么样?

刘家满(参赛项目:裁床排料):大赛追求的是服装CAD实战,激发了我对裁床排料技术的热情。面对复杂版型和有限面料,如何在电脑上将无数裁片“严丝合缝”地嵌入,是最大的挑战。记得备赛时,算法优化总差一口气,布料利用率卡在瓶颈。就像解一道立体拼图,反复调整旋转角度、尝试嵌套策略,甚至研究裁片共边切割的可能性,把服装CAD软件的功能“榨干”。大赛磨砺了我的软件操作精度、空间优化思维和解决实际生产难题的能力,让我更有信心迈向智能化服装制造的深水区。

陈洁婷(参赛项目:裁床排料):裁床排料绝非简单的拖拽排列,它需要精确理解版型、面料特性和生产约束。备赛中,我们无数次与“布料利用率”较劲,面对不规则裁片或特殊面料纹理,软件自动排料往往不尽如人意。挑战逼着我们深入钻研软件的手动排料技巧和参数设置,学习如何巧妙利用空隙、调整裁片方向,甚至进行微小的版型适配调整。每一次克服困难、提升哪怕0.1%的利用率,都让我对服装CAD的理解更深一层。

对个人的成长和专业学习有什么体会和感悟?

叶松博(参赛项目:PLC编程“解决实际问题”驱动我将碎片知识转化为可落地的能力竞赛也让我接触工业级工具与标准,获得“即插即用”的就业优势;更锤炼了工程思维——必须考量成本、耐用、安全、维护等多维约束。竞赛压力淬炼解决问题、团队协作、抗压创新等软实力,其长远价值可能超越专业技能。它激发的求新意识,也内化为终身学习的动力。从“纸上谈兵”跃升为“真枪实战”,加速了“学生”向“准工程师”的蜕变。

黄俊儒(参赛项目:PLC编程竞赛锻造的是扎实的机械结构设计、数控编程与自动控制技能,深化对缝制机械行业的理解,也坚定了我未来选择职业道路的信心。可以说,竞赛为我推开了行业大门。如何快速适应环境,将竞赛所学转化为实战能力,从独当一面的基础工作起步,逐步攻克复杂技术难题,最终参与到核心项目的研发与实施中,这些是我思考的首要目标

后记  

傍晚6:00,夜色降临,但比赛教室的灯还亮着,参赛学生还在与指导老师进行的热烈讨论着。全国缝制机械数控大赛,这场发生在数控系统、CAD界面与缝纫机针尖上的“零时差”淬火,不仅淬炼了新一代技术骨干的硬核技能与软性素养,更淬炼了职业教育对接产业需求的决心与路径。诚如李爱红对赛事进行总结道:我们将以赛事为触角,持续推动“技术标准进课堂、企业真题进实训、行业专家进教研室”,真正实现数控人才与产业需求的 “零时差”对接。它证明,当教育敢于直面产业最前沿的挑战,当学生能在真实的压力下将“不会”变成“会”,行业的未来制造图景便不再遥远。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